1. 主页 > 生肖 > 生肖运势 > 正文

十二生肖排序故事,12生肖顺序的由来

  众所周知,华夏的古典文化中蕴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,那便是生肖文化。中华民族倾向于按照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的序列来纪年,民间关于十二生肖排序的缘由亦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,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索一下十二生肖排序故事,12生肖顺序的由来。

  十二生肖排序故事

  有关十二生肖顺序起源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版本:

  版本一:

  相传在轩辕黄帝统治时期,他意欲挑选十二种动物担任皇家护卫,猫委托老鼠代为报名,老鼠却忘记了这回事,结果导致猫未能入选,从此与老鼠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大象也参与了角逐,却被老鼠钻进鼻子而被迫退出比赛,其他动物原本推崇牛为首领,但老鼠机智地跃上牛背,猪也随之起哄,因此老鼠荣获首位,猪则位列末席。虎和龙对此表示不满,被尊封为山林之王和海洋之王,排在了鼠和牛之后。兔子又心生不服,与龙展开赛跑,最终领先于龙之前。狗因对结果感到不公,一时冲动之下咬了兔子,因此被降职到倒数第二的位置。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经过一系列的较量,各自确定了自己的排名,最终确立了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的顺序。

  版本二:

  古代智者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特征进行了排序,即每种动物代表一个时辰。子时,即夜晚11点至次日凌晨1点,是老鼠活跃的时段,故称为“子鼠”。丑时,从凌晨1点至3点,牛习惯于夜间觅食,农户常在这个时候起床照料牛群,因而称为“丑牛”。寅时,凌晨3点至5点,昼伏夜出的老虎最为凶猛,古人常能听到其咆哮声,故称“寅虎”。卯时,清晨5点至7点,天刚破晓,兔子出洞觅食带露的青草,故称“卯兔”。辰时,早晨7点至9点,常出现晨雾,传说龙喜爱云雾缭绕,且旭日东升之时充满活力,故称“辰龙”。巳时,上午9点至11点,大雾散去,阳光明媚,蛇类开始外出寻食,故称“巳蛇”。午时,中午11点至午后1点,野马未被驯化时常四处奔跑嘶鸣,故称“午马”。未时,午后1点至3点,某些地区称之为“羊出坡”,意味着放牧的最佳时机,故称“未羊”。申时,下午3点至5点,太阳西斜,猴子喜欢在此时分啼叫,故称“申猴”。酉时,下午5点至7点,太阳落山,鸡在窝前徘徊,故称“酉鸡”。戌时,傍晚7点至9点,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准备休息。狗卧在门前守护家园,一旦有动静便吠叫示警,故称“戌狗”。亥时,夜间9点至11点,万籁俱寂之际能听见猪拱食的声音,故称“亥猪”。

  版本三:

  依据阴阳哲学思想,将十二种动物划分为阴阳两极,动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它们足趾数目的奇偶性来判断的。通常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是相同的,唯独老鼠特殊,前足四趾而后足五趾,集奇偶于一身,因其稀有而珍贵,自然位列第一。接下来依次是牛,四趾(偶数);虎,五趾(奇数);兔,四趾(偶数);龙,五趾(奇数);蛇,无趾(视作偶数);马,一趾(奇数);羊,四趾(偶数);猴,五趾(奇数);鸡,四趾(偶数);狗,五趾(奇数);猪,四趾(偶数)。这一理论由宋代学者洪巽提出,明代学者郎瑛在其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分类整理,并在其著作《七修类稿·十二生肖》中提出“地支在下”的观点,强调通过观察足趾数目来区分阴阳。例如,鼠的前足是四爪,偶数属阴;后足五爪,奇数属阳。子时的首半部属于昨夜之阴,其后半部属于今日之阳,恰如其分地用鼠象征子时。牛、羊、猪蹄分明,鸡四爪,加上兔唇裂且四爪,蛇舌分叉,这六者均符合偶数特性,属阴,占据了六个地支位置。虎五爪,猴、狗亦五爪,马蹄圆润不分,这六者均为奇数,属阳,连同属阳的鼠一起,占据了另外六个地支位置。郎瑛的分类法借鉴了洪巽的理论,两者大体相似但略有差异。